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三十年回顾
蒋 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2016年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年来,学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在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的生日,正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
1.学会成立
学会是在国家经历了十年动乱、中央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时期成立的。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省市级社科院纷纷成立,建立了一批社科情报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支宏大的社科情报研究专业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前身)组织协调全国的社科情报工作,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重要会议,即1981年3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座谈会、1983年5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规划会议、1984年3月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七·五”规划会议。这三次全国性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在讨论社会科学情报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同时,都涉及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问题。特别是1981年3月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筹备成立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1984年的“七·五”规划会议则讨论了学会章程等重要内容。
学会是在中央书记处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的。中央书记处指出,要尽快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信息中心,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注意信息的搜集、管理和运用。同时,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的封锁,开放某些不必要保密的资料,使信息为社会服务。学会成立前夕,中宣部主要负责同志曾专门利用半天的时间听取黄长著等同志关于学会筹备工作的汇报。
1986年12月2日至8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和地方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党校系统、军事院校系统以及中央政府部门图书情报战线的代表160余人。时任中宣部部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分两段召开。第一阶段宣告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全体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和民主协商,制订了学会的章程,选举出以杨承芳为名誉理事长、孙方为理事长的70余人的理事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和会刊编辑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会议的第二阶段为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为:讨论制订《社会科学情报系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对社会科学情报网络的建设提出规划与设想;审议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学会成立的消息以及对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采访内容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hina Daily等全国主要新闻媒体上作了报道。1987年第1期《情报资料工作》作为会刊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号”,以大量篇幅对学会的成立和会议成果等进行了全面报道。
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之后,各省、系统纷纷成立社会科学情报学会。1987年5月下旬,湖南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社科情报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此后,陕西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中国新闻资料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河北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福建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山西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资料分会等纷纷宣告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会是在中央书记处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的。中央书记处指出,要尽快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信息中心,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注意信息的搜集、管理和运用。同时,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的封锁,开放某些不必要保密的资料,使信息为社会服务。学会成立前夕,中宣部主要负责同志曾专门利用半天的时间听取黄长著等同志关于学会筹备工作的汇报。
1986年12月2日至8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和地方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党校系统、军事院校系统以及中央政府部门图书情报战线的代表160余人。时任中宣部部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分两段召开。第一阶段宣告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全体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和民主协商,制订了学会的章程,选举出以杨承芳为名誉理事长、孙方为理事长的70余人的理事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和会刊编辑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会议的第二阶段为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为:讨论制订《社会科学情报系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对社会科学情报网络的建设提出规划与设想;审议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学会成立的消息以及对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采访内容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hina Daily等全国主要新闻媒体上作了报道。1987年第1期《情报资料工作》作为会刊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号”,以大量篇幅对学会的成立和会议成果等进行了全面报道。
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之后,各省、系统纷纷成立社会科学情报学会。1987年5月下旬,湖南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社科情报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此后,陕西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中国新闻资料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河北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福建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山西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资料分会等纷纷宣告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学会的活动
学会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联系会员。学会成立三十年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促进了社科情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大家搭建了交流平台,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1 会员代表大会和常务理事会
会员代表大会是学会的最高权利机构,1986~2016年间,共召开8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年春节前夕,学会召开年度京津冀常务理事会,总结上年度工作,讨论安排当年工作计划。在每年的学术年会期间,还召开常务理事会进行工作研讨。其余时间的重大事项通过邮件、信函等方式征求常务理事的意见。
2.2 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年会
1987年7月,学会在国防大学举办了首次社科情报理论研讨会,时间长达半个月。会议聘请了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10余人进行讲授,并随之展开讨论。参加者多为从事这一工作的各地领导干部,对这种紧密联系工作性质、任务与发展方向的研讨活动,他们感到获益匪浅。此后,学会还多次召开各类型学术研讨会,对社会科学情报理论进行了深入讨论。
1986~2015年间,共召开学术年会28次。年会主要内容包括学会五大系统的工作汇报和交流,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的学术研讨,邀请会员单位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开展学术征文并进行论文点评和颁奖活动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推动了会员单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学会学报
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学会学报(会刊)始终是学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它记录与见证了学会的成长。
学报的前身是《资料工作通讯》,它曾对1981年的情报工作座谈会和1983年的情报工作规划会议作过充分生动的报道。此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中心)作为筹委会的核心成员,参与筹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将《资料工作通讯》作为中国社科情报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会刊。1987年,《情报资料工作》杂志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其第一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号”,以大量的文章和图片全面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会议”的内容。
三十年来,学会学报对学会举办的历次重大活动, 包括学会换届及各种学术研讨活动 及各系统分会组织的活动, 都开辟专栏在刊物中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学报在学会中切实发挥了学术支撑、学术联系和学术引导的作用,成为忠实记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园地,成为联结我国社会科学情报领域五大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展示我国社科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进行学术研讨及业务交流的窗口。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情报资料工作》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中的优秀品牌,入选至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评选的多种核心期刊目录中。
2.4 学术征文及出版论文集
学会在1987年年底利用笔会方式进行学术讨论,并在应征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鼓励奖6篇,由学会会刊分别以全文、摘要或题录等方式发表。1988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年会,年会征文的中心议题为“社会科学情报服务”,各系统提交论文近50篇,也由会刊以不同方式发表。
此后,学会坚持进行学术征文活动。征文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会员单位科研活动的开展, 在研究方向、选题策划、科研组织等方面发挥了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调动了会员单位的积极性, 各单位越来越多的同志参与到学会活动中来, 增强了学会活动的普遍性。征文活动得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一些知名专家主动为征文投稿, 支持学会的征文活动。
2007年以来,学会将征集到的学术征文经评审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陆续出版了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为名称的系列论文集。目前已出版1~7辑,总字数达424.3万字,收录论文519篇,目前第8辑即将出版,第9辑在本次年会后也将启动编辑出版工作。该论文集也已成为学会的一个品牌,与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同样成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展示窗口。
2.5 重要研究项目
在1986年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建议申报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当时全国的会评工作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全体会议委托学会秘书长黄长著同志以学会名义给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打报告阐述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获得了规划办支持,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立项。这是我国图情学科在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以来最早的三个重点项目,它们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这三个项目分别是:
(1)肖自力主持的“全国社科文献资源调查”。后来在其他部门的支持下,该课题升级为“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共计有486个单位参与了调查,对全国性的文献资源调研与共享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组织编篡的《社会科学检索词表》。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社会科学主题词表,共收录词汇23 000条。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易克信、赵国琦主持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课题成果是专著《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该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基础的坚实性堪称当时的开先河之作。
范并思认为:“由于这些国家级社科情报重大课题的推动,在1988~1992年间,中国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除了这三项重点课题,1989~1994年间,学会还两次与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一起承担了全国性学科发展调研工作,由黄长著担任总执笔人,撰写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调研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领导机关并获得好评,为有关部门制定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及统筹经费安排提供了重要参考。
2.6 成果评奖
学会成立以来,除了年度学术征文评奖之外,还举办过三次全国性评奖活动:
(1)1991年举办工具书和情报刊物的评奖活动,对1987~1990年间的成果进行评选,评选出特别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纪念奖10项。
(2)1995年举办“全国第二次社科信息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评选出1987~1993年间完成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优秀成果13项,包括:学术专著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术论文类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调研报告类三等奖1项,计算机软件类三等奖1项。
(3)2006年举办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对1996~2005年间成果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8名。
会员代表大会是学会的最高权利机构,1986~2016年间,共召开8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年春节前夕,学会召开年度京津冀常务理事会,总结上年度工作,讨论安排当年工作计划。在每年的学术年会期间,还召开常务理事会进行工作研讨。其余时间的重大事项通过邮件、信函等方式征求常务理事的意见。
2.2 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年会
1987年7月,学会在国防大学举办了首次社科情报理论研讨会,时间长达半个月。会议聘请了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10余人进行讲授,并随之展开讨论。参加者多为从事这一工作的各地领导干部,对这种紧密联系工作性质、任务与发展方向的研讨活动,他们感到获益匪浅。此后,学会还多次召开各类型学术研讨会,对社会科学情报理论进行了深入讨论。
1986~2015年间,共召开学术年会28次。年会主要内容包括学会五大系统的工作汇报和交流,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的学术研讨,邀请会员单位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开展学术征文并进行论文点评和颁奖活动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推动了会员单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学会学报
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学会学报(会刊)始终是学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它记录与见证了学会的成长。
学报的前身是《资料工作通讯》,它曾对1981年的情报工作座谈会和1983年的情报工作规划会议作过充分生动的报道。此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中心)作为筹委会的核心成员,参与筹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将《资料工作通讯》作为中国社科情报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会刊。1987年,《情报资料工作》杂志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其第一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号”,以大量的文章和图片全面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会议”的内容。
三十年来,学会学报对学会举办的历次重大活动, 包括学会换届及各种学术研讨活动 及各系统分会组织的活动, 都开辟专栏在刊物中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学报在学会中切实发挥了学术支撑、学术联系和学术引导的作用,成为忠实记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园地,成为联结我国社会科学情报领域五大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展示我国社科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进行学术研讨及业务交流的窗口。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情报资料工作》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中的优秀品牌,入选至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评选的多种核心期刊目录中。
2.4 学术征文及出版论文集
学会在1987年年底利用笔会方式进行学术讨论,并在应征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鼓励奖6篇,由学会会刊分别以全文、摘要或题录等方式发表。1988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年会,年会征文的中心议题为“社会科学情报服务”,各系统提交论文近50篇,也由会刊以不同方式发表。
此后,学会坚持进行学术征文活动。征文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会员单位科研活动的开展, 在研究方向、选题策划、科研组织等方面发挥了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调动了会员单位的积极性, 各单位越来越多的同志参与到学会活动中来, 增强了学会活动的普遍性。征文活动得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一些知名专家主动为征文投稿, 支持学会的征文活动。
2007年以来,学会将征集到的学术征文经评审后由出版社正式出版,陆续出版了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为名称的系列论文集。目前已出版1~7辑,总字数达424.3万字,收录论文519篇,目前第8辑即将出版,第9辑在本次年会后也将启动编辑出版工作。该论文集也已成为学会的一个品牌,与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同样成为重要的学术成果展示窗口。
2.5 重要研究项目
在1986年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建议申报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当时全国的会评工作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全体会议委托学会秘书长黄长著同志以学会名义给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打报告阐述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获得了规划办支持,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立项。这是我国图情学科在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以来最早的三个重点项目,它们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这三个项目分别是:
(1)肖自力主持的“全国社科文献资源调查”。后来在其他部门的支持下,该课题升级为“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共计有486个单位参与了调查,对全国性的文献资源调研与共享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组织编篡的《社会科学检索词表》。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社会科学主题词表,共收录词汇23 000条。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易克信、赵国琦主持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课题成果是专著《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该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基础的坚实性堪称当时的开先河之作。
范并思认为:“由于这些国家级社科情报重大课题的推动,在1988~1992年间,中国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除了这三项重点课题,1989~1994年间,学会还两次与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一起承担了全国性学科发展调研工作,由黄长著担任总执笔人,撰写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调研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领导机关并获得好评,为有关部门制定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及统筹经费安排提供了重要参考。
2.6 成果评奖
学会成立以来,除了年度学术征文评奖之外,还举办过三次全国性评奖活动:
(1)1991年举办工具书和情报刊物的评奖活动,对1987~1990年间的成果进行评选,评选出特别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纪念奖10项。
(2)1995年举办“全国第二次社科信息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评选出1987~1993年间完成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优秀成果13项,包括:学术专著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术论文类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调研报告类三等奖1项,计算机软件类三等奖1项。
(3)2006年举办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对1996~2005年间成果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8名。
3.学会的影响力和作用
学会成立三十年来,在组织会员单位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图书情报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会员单位和社团主管机构的充分肯定。2011年,在民政部组织的社团评估中,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被评为3A级社团。
学会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织联合国内社科情报力量
学会成立之前,全国各个社科情报单位处于缺乏联系、互不通气的状态。学会的成立打破了这种局面,将五大系统联系起来,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了社科情报事业的发展。
3.2 推动社科情报学理论研究
学会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开展征文及评奖活动等多种措施,推动了全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的研究。范并思[2]在总结八十年代我国社科情报工作的经验时指出:“中国社科情报理论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客观的理论发展需要,与社科情报理论界的努力进取也是不可分的。”“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将各方面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力量组织到一起,规划理论发展,组织课题,更是理论组织的杰出成就。”
3.3 学会学报成为社科情报研究的重要阵地
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始于1979年,当年仅有3篇介绍国外社科情报事业的文章。1980年,《资料工作通讯》创刊,发表了大量社科情报研究论文和消息报道,特别是该刊改名为《情报资料工作》,并于1987年成为学会会刊之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最集中的刊物。据王知津等[3]统计,《情报资料工作》在1980~2007年间共出版159 期,发表研究论文3367 篇, 其中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论文为868 篇,占25.8%。即使在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学报仍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吸引并组织业界专家围绕社科情报主题撰文发稿。此后,在迎来社会科学发展新机遇之时,学报更是致力于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图书馆与情报学科理论创新。长期的坚持使得学报在图情期刊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3.4 带动其他系统及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发展
在全国学会成立的影响下,很多省市也先后成立了联合本省市五大系统的分会。同时,五大系统自身也逐步成立了所属的地方分会,其中尤以新闻系统、党校系统、军事院校系统的分会建设最为活跃。随着组织机构的发展,各个大区范围内的省际协作会议也经常召开。
每年的年会上,学会组织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进行交流,学报也对其他系统及地方社科情报学会的活动进行报道。
3.5 人才培养
三十年来,学会培养了一批批中青年学者走向学会或所在单位领导岗位,其中很多年轻人都成为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广大会员在学会的引领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4.现状与未来
三十年过去,学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进入数字时代,我们要迎接更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4.1 问题与挑战
(1)学会角色的转变
在成立之初,学会承担着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总体规划与合理布局的任务,曾经讨论制定了《社会科学情报系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甚至连会议的名称都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另外,学会还有“组织和协调有关社会科学情报学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职责[4]。因此,学会刚成立时具有较为浓重的官方色彩。
随着国家管理部门的健全和分工的细化,学会不再承担全国社科情报工作管理的职责,而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的功能也被其他机构所代替。根据民政部要求,学会目前的定位是“全国性学术性群众团体”、“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团组织”,不再有“规划、布局”的功能,主要功能变为“桥梁和纽带”。
(2)社会科学情报学遭遇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科学情报学在理论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和发展,相关论文数量逐渐减少,国内外图情学科院系名称的调整和更迭,社会科学情报学人才匮乏,使社会科学情报学学科碰到暂时的困难。新世纪以来,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还未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1、3]。
信息技术的猛烈冲击以及社科情报所与图书馆的分分合合等,都给社科情报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规范社团管理及系统改制导致的会员变动
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和规范社团管理,部分机构成员发生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会的稳定性。此外,在新闻系统中,受到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影响,部分以纸质媒体为主的信息资料部门被改组或合并,也影响到该分支的组织和活动。
(4)新老交替,人员匮乏
2015年学会换届,经验丰富的理事长、秘书长都退出学会的领导岗位,继任者尚待进一步熟悉学会管理经验。学会秘书处人手短缺,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影响到学会的联络和组织工作的开展。
4.2 未来的机遇与发展
虽然目前学会的工作遇到了较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未来的机遇与发展的可能。
(1)5·17讲话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社会科学情报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5] 。当前,国家部署了一系列规划,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着手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将给社会科学文献情报领域的发展带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对社科文献情报的新需求
进入数字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化趋势。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都在资源、服务等方面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图书情报机构将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将从不同的侧重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空间。由于社科研究的不同特点,在e-social science、数字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智库研究与服务、“一带一路”资料建设等领域,出现了更多对社科文献和情报的需求,社会科学情报领域呈现出与科技情报、公共图书馆等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发展趋势和侧重点的特征。
(3)主管单位及学会成员的大力支持
对于学会的发展,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历任领导也在人力、物力方面尽其所能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直得到理事单位、理事会成员及全体会员的全力支持,这是我们最大的依靠和力量源泉。
三十年来,学会能一路发展到今天,是学会历届领导和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艰辛的结果,回顾过去,我们对老一辈社科情报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同时又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我们只有砥砺奋进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领导开创的事业,才能不辜负广大会员的期望。
学会成立三十年来,在组织会员单位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图书情报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会员单位和社团主管机构的充分肯定。2011年,在民政部组织的社团评估中,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被评为3A级社团。
学会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织联合国内社科情报力量
学会成立之前,全国各个社科情报单位处于缺乏联系、互不通气的状态。学会的成立打破了这种局面,将五大系统联系起来,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了社科情报事业的发展。
3.2 推动社科情报学理论研究
学会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开展征文及评奖活动等多种措施,推动了全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的研究。范并思[2]在总结八十年代我国社科情报工作的经验时指出:“中国社科情报理论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客观的理论发展需要,与社科情报理论界的努力进取也是不可分的。”“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将各方面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力量组织到一起,规划理论发展,组织课题,更是理论组织的杰出成就。”
3.3 学会学报成为社科情报研究的重要阵地
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始于1979年,当年仅有3篇介绍国外社科情报事业的文章。1980年,《资料工作通讯》创刊,发表了大量社科情报研究论文和消息报道,特别是该刊改名为《情报资料工作》,并于1987年成为学会会刊之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最集中的刊物。据王知津等[3]统计,《情报资料工作》在1980~2007年间共出版159 期,发表研究论文3367 篇, 其中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论文为868 篇,占25.8%。即使在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学报仍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吸引并组织业界专家围绕社科情报主题撰文发稿。此后,在迎来社会科学发展新机遇之时,学报更是致力于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图书馆与情报学科理论创新。长期的坚持使得学报在图情期刊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3.4 带动其他系统及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发展
在全国学会成立的影响下,很多省市也先后成立了联合本省市五大系统的分会。同时,五大系统自身也逐步成立了所属的地方分会,其中尤以新闻系统、党校系统、军事院校系统的分会建设最为活跃。随着组织机构的发展,各个大区范围内的省际协作会议也经常召开。
每年的年会上,学会组织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进行交流,学报也对其他系统及地方社科情报学会的活动进行报道。
3.5 人才培养
三十年来,学会培养了一批批中青年学者走向学会或所在单位领导岗位,其中很多年轻人都成为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广大会员在学会的引领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4.现状与未来
三十年过去,学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进入数字时代,我们要迎接更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4.1 问题与挑战
(1)学会角色的转变
在成立之初,学会承担着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总体规划与合理布局的任务,曾经讨论制定了《社会科学情报系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甚至连会议的名称都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科情报工作会议”。另外,学会还有“组织和协调有关社会科学情报学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职责[4]。因此,学会刚成立时具有较为浓重的官方色彩。
随着国家管理部门的健全和分工的细化,学会不再承担全国社科情报工作管理的职责,而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的功能也被其他机构所代替。根据民政部要求,学会目前的定位是“全国性学术性群众团体”、“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团组织”,不再有“规划、布局”的功能,主要功能变为“桥梁和纽带”。
(2)社会科学情报学遭遇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科学情报学在理论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和发展,相关论文数量逐渐减少,国内外图情学科院系名称的调整和更迭,社会科学情报学人才匮乏,使社会科学情报学学科碰到暂时的困难。新世纪以来,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还未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1、3]。
信息技术的猛烈冲击以及社科情报所与图书馆的分分合合等,都给社科情报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规范社团管理及系统改制导致的会员变动
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整顿和规范社团管理,部分机构成员发生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会的稳定性。此外,在新闻系统中,受到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影响,部分以纸质媒体为主的信息资料部门被改组或合并,也影响到该分支的组织和活动。
(4)新老交替,人员匮乏
2015年学会换届,经验丰富的理事长、秘书长都退出学会的领导岗位,继任者尚待进一步熟悉学会管理经验。学会秘书处人手短缺,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影响到学会的联络和组织工作的开展。
4.2 未来的机遇与发展
虽然目前学会的工作遇到了较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未来的机遇与发展的可能。
(1)5·17讲话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社会科学情报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5] 。当前,国家部署了一系列规划,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着手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将给社会科学文献情报领域的发展带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对社科文献情报的新需求
进入数字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化趋势。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都在资源、服务等方面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图书情报机构将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将从不同的侧重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空间。由于社科研究的不同特点,在e-social science、数字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智库研究与服务、“一带一路”资料建设等领域,出现了更多对社科文献和情报的需求,社会科学情报领域呈现出与科技情报、公共图书馆等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发展趋势和侧重点的特征。
(3)主管单位及学会成员的大力支持
对于学会的发展,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历任领导也在人力、物力方面尽其所能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直得到理事单位、理事会成员及全体会员的全力支持,这是我们最大的依靠和力量源泉。
三十年来,学会能一路发展到今天,是学会历届领导和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克服了重重困难,历尽艰辛的结果,回顾过去,我们对老一辈社科情报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同时又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我们只有砥砺奋进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领导开创的事业,才能不辜负广大会员的期望。
致谢:感谢黄长著老师对往事的回忆,为本文提供了思路和线索,并对本文的写作予以指导和修改;感谢《情报资料工作》对学会活动的翔实记载。
参考文献:
[1]范并思.社科情报学:一个逐渐远行的学科[J]. 图书情报知识,2006(6):80-83
[2]范并思.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评述[J]. 图书馆,1989(5):11-14
[3]王知津,徐 芳.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情报资料工作》实例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6):14-22
[4]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章程[J]. 情报资料工作,1987年(1):33-36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OL]. [2016-05-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2]范并思.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评述[J]. 图书馆,1989(5):11-14
[3]王知津,徐 芳.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情报资料工作》实例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6):14-22
[4]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章程[J]. 情报资料工作,1987年(1):33-36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OL]. [2016-05-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